2007年中旬,父亲的辞世让我们的家永远缺了一个角。父亲辞世不到半个月,我接到来自师范学院的录取信,远赴新山求学。母亲说,我们的家,好像又再缺了一角。
家,似乎不再完整了。
我们家的家教,算是严格的。父母严格的管教虽然把我们保护得如同温室里的小花……算了,小花这词儿确实不太适合我。总而言之就是我得到绝对的保护,但同时也失去了绝对的自由。小时候的我,总想着将来长大了,能去外地读书的话,那种自由的空气肯定非常好闻。想着,那该多好。
当我真的只身来到新山念书时,我一度确实很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。山高皇帝远,母亲鞭长莫及,简直就是爽死了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,什么时候不做什么,我自个儿说了算。除了上课时准时现身,基本上其他的时间,都是我一个人的。看看,多自由自在啊。
可渐渐地,也就不怎么是滋味了。
离开家的第二年,开始觉得自己和家人间的感情薄弱了许多。即使我每半个月就回家,假期也都会回家,但是真的不如从前了。那时候感到很焦虑,每次回家都觉得跟家里人格格不入。在外求学的生活过分不羁,让我变得不像是我们家的人。
父亲辞世后,家里最辛苦的那段日子,我几乎都是在外地念书,名正言顺地置身事外。母亲的头发花白了多少,弟弟在努力撑起父亲留下的生意时碰了多少钉子,我一概不知。
妹子的成长岁月,我几乎没参与,她如何从一个完全不在乎成绩的女孩,蜕变成一个在名校中名列前茅,全校皆知的优秀生,我也无从了解。
我没有和家人患难与共,反倒像是个旁观者。
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候吧,我开始坚持每个星期都回家,直至我毕业。毕业后,等到委任时也很忐忑,就担心又要离家。收到教育局委任信时,天知道我多庆幸我的学校只离我的家三十公里左右。
我深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没有任何一种是理所当然的,也没有任何一种能够要求同等的回报。然而,每一种感情的经营,比起包容、体谅这些附加的因素,最重要的其实是“参与”。撇开其他的因素不谈,就以我为例吧,之前之所以和家人渐行渐远,不正是因为没有参与吗?
我想,亲情的包容力,应该比其他的感情都强吧。即使我之前做得不好,家人依旧把所有好的、不好的我都一一包容。即使我很任性、很无理取闹,但家人还是包容了我的任性和无理取闹。无条件的,兼容并蓄。
虽然我对家里的依恋很深,但有时我还是会很怨的。
比方说,家里的事分掉我太多时间,我也会一直念叨。只不过念叨归念叨,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把时间分出来去完成家里的事。偶尔和家人吵吵架,冷战个半天什么的,也是常有的事,而且不论对象,即使对象是我母亲。生气的时候还是会说出“早知道我去远远教书更好!”这样的话,只不过心里却清楚自己并没有这样希望着。
妹子现在也走上我以前走过的路了,只不过距离比我要远得多。以前总觉得她的性格挺独立的,现在越来越觉得她很依赖家里。我想,或许她也有和我一样的感触吧。只要能在家里,即使是吵吵架也是幸福的。气消了,家人还是会待你一如从前的好。
我不敢妄言每个人的家都是温暖的,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但至少多数都还是温暖的吧。当我们忙着爱情时,或许也该想想是不是也可以用经营爱情的方式,去经营亲情。毕竟家人间,爱得也未必比情人少啊。
试想想,如果家都不能让你依恋了,那么将来,该怎么建立让孩子们依恋的家呢?
于2015.01.12
我年少时,是恨不得离开家~
回复删除咔咔,对我来说,你现在也还是很年少啊……TvT
删除卡卡的确是很年轻啊,不得不大力点头(用力甩头)
删除我的年少=中学
删除唉唉~上次看到一篇文——90后不再年轻,我欲哭无泪~~~
我的年少=所有比我年轻的人~ XDDD
删除